近幾年為了減少全球塑膠污染,各國陸續實施減塑政策,降低環境衝擊。台灣手搖飲料店興盛,相對造成垃圾量龐大,昨日(12/22)環保署預告「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」草案,限制所有飲料店自明年7月起不得提供發泡塑膠(如保麗龍)材質之一次用飲料杯。
根據環保署統計,國內一年內使用的飲料杯數量超過15億個,而這些飲料杯在生產與廢棄處理時,對環境的衝擊相當大。飲料杯又依據材質分為許多種類,其中保麗龍材質的飲料杯能延長保冰時間,成為民眾最常使用的杯種之一,昨日環保署釋出「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」草案,禁止飲料業者在明年7月1日後使用保麗龍杯,地方可因地制宜,提報限制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材質之一次用飲料杯。而草案內也提及,業者需讓有自備飲料杯的消費者與未自備環保杯者至少5元的價差優惠,藉以增加誘因,提升消費者自行攜帶環保杯意願。
今日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召開記者會「海龜的眼淚,淨灘人的汗水」,呼籲手搖飲業者儘早停用保麗龍、塑膠容器。消基會表示保麗龍杯由聚苯乙烯發泡製成,遇熱時容易釋出苯乙烯單體及多苯環等有毒物質,長期使用恐會在人體累積毒素,增加致癌風險;製作杯具時有時也會添加塑化劑或色素,好讓部分保麗龍產生顏色,添加物遇高溫、酸,亦可能產生致癌物質,且丟棄後不易分解,對於環境和生物影響極大。消基會重申,若企業能捨棄保麗龍、塑膠等包材,還給海中生物乾淨的生存環境,人們既不用辛苦淨灘,也能避免塑膠微粒對人體產生的威脅,希望業者能珍惜全體消費者的健康權益,達到全球環保減碳的訴求。
(圖/取自消基會)
(封面圖/取自消基會)
近期留言